“粗野主义”是现代主义建筑流派之一,崛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功能主义发展而来。“粗野主义”一词最初由英国建筑师艾里森(Alison)和彼得·史密森 (Peter Smithson)于1954年提出。以混凝土的粗犷外观和厚重体量,在当时的国际建筑界风行一时。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史密森夫妇的亨斯坦顿学校等皆是其代表作。保罗·鲁道夫的耶鲁大学建筑系馆、路易·康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等经典之作也皆受到粗野主义的影响。
然而,近年来粗野主义建筑的处境却多少让人有些难过。2015年,保罗·鲁道夫设计的海岸线公寓被拆除;2016年,推土机无情开入约翰·马丁(John Madin)的代表作英国伯明翰中央图书馆;2017年,史密森夫妇的罗宾伍德花园被夷为平地......粗野主义建筑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一股民众自发汇聚的力量正在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为保护粗野主义建筑而努力着。
“拯救‘混凝土怪兽’!”——这是粗野主义SOS的非官方呼吁口号,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倡议。
“粗野主义SOS是一种遇险信号,它试图激发公众对于可能会永远消失的建筑遗产的认识。”粗野主义SOS官方网站中写道,“在粗野主义盛行时期,人们普遍不喜欢它,而直到最近这些‘混凝土怪兽’才开始被人欣赏。但是目前世界各地的粗野主义建筑都面临着被拆除、破坏的危险。这种对建筑物外观的无意识重建行为,将会永远改变建筑物的外观,使其难以辨认。”
Claude Parent & Paul Virilio,Sainte-Bernadette du Banlay教堂,法国 ©Bruno Bellec
粗野主义SOS是一个正在增长的数据库,目前已包含超过1000个粗野主义建筑,其中约有10%的建筑物目前受到威胁,被标记为红色的建筑物尤其危险。组织者以这个数据库作为一项运动的起点,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以#SOS Brutalism为标签标记一座建筑物,它便会引起该组织的注意,他们会检查这座建筑是否已包含在数据库内,并把它收录其中。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与组织机构联系。粗野主义SOS更像是一个拯救“混凝土怪兽”的大型活动平台,所有喜爱粗野主义建筑的粉丝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umblr等网站相互交流。
由德意志建筑博物馆DAM和Wüstenrot基金会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粗野主义SOS—— 一项全球调查》的书。书中图文并茂地呈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粗野主义建筑的调查,由100名作者投稿,覆盖了世界各地120座粗野主义建筑,其中许多鲜为人知,并且有即将被破坏的危险。
为进一步唤起民众对于粗野主义建筑的关注与觉醒,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国际范围内粗野主义建筑的概括的展览于2017年11月9日至2018年4月2日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建筑博物馆(DAM)展出。
历史学家兼策展人奥利弗·埃尔泽(Oliver Elser)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呼吁大家重新发现粗野主义: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对立的、英雄般的建筑艺术形式,它既表现了工匠和建筑师,又一次次成功地从当时的情况中攫取了独特的工作。我们做这一努力的目标是:触及主流观众。当然,说服公众欣赏这些‘混凝土怪兽’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把兴趣转化为实际行动,去落实拯救它们的方法。即使这些目标都未达到,我们对描述遗留下来的粗野主义建筑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许这一系列行为依然无法从根本上阻止“混凝土怪兽”的消亡,但其对于唤醒民众关注建筑遗产,从而自发地保护它们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民众的力量可能薄弱,但终是为保护粗野主义建筑而不断努力着。
参考资料:
http://www.architectmagazine.com/design/sos-brutalism-is-fighting-to-save-the-concrete-monsters_o
http://www.sosbrutalism.org/cms/15802395#gallery
版权声明:本文由有方整合编译,文字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禁止转载。
上一篇:南头漂移 | 看懂2017深双必读文章⑨
下一篇:吴彦祖将在哈工大重塑建筑梦?别激动,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