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
视频
旅行报名
招聘信息
有方服务
按发布时间
按浏览量
按收藏量
条搜索结果
暂无数据

很抱歉,没有找到 “” 相关结果

请修改或者尝试其他搜索词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登录方式
返回
忘记密码
确认修改
返回
请登录需要关联的有方账号
关联新账号
关联已有账号

旅行现场 | 东方美学下的自然与都市

旅行现场 | 东方美学下的自然与都市
文字:肖韵霖; 编辑:胡康榆; 校对:严婷 | 2018.08.10 14:31

所谓“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思考的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安藤忠雄论建筑》

 

 

自古以来,日本对自然便心存敬畏,掬拢惜爱,这或许与其地理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王欣曾写道:“中国大陆的山水文化传入东瀛,日本以特有的岛国人的方式,把‘山水’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置入了镜龛之中,礼拜侍奉。”从这句话便可窥见日本对待自然的特有情怀。而与自然对立的一面是都市,此行大阪、东京等现代化都市曾无数次被作为城市背景搬上荧幕,其魔幻而具有东方特质的魅力始终未曾消减过。

 

7月,就着夏日的尾声,我们开始了对日本现当代建筑的寻踪之旅,试图接近那些或与历史传统相承,或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相关,顺应时代演进而生的作品。随着前人的行径,兴许能在这片土地,获得对自然、对都市的新启示。

 

森美术馆俯瞰城市 摄影:历有为

 

自然的多面性

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林语堂

 

这句话说的似乎就是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建筑位于丛林之中,沿低矮的挑檐行进,便能抵达入口。与外部幽深的小径不同,建筑内部是开放、通透、自由的空间。场地的自然坡度被保留下来,成为建筑唯一具有指向性的要素,屋顶高度也根据场所不同有舒缓的变化。沿坡度而下,兼具承重与展览作用的白色墙壁如同倾泄的瀑布一般,依次映入眼帘,正如千住博的代表作品Water Fall,建筑与展品完美地契合。

 

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 (来源网络)

美术馆内有四个中庭,季节与昼夜的变化被盛进这四个“玻璃容器”,作为建筑和展览的一部分,承纳阳光、空气与绿意,温软的力量直沁心脾。

 

建筑与自然的暧昧关系似乎是我们始终追寻与向往的空间特质,两者的互相浸透、融合,总伴有一丝丝言说不清的愉悦。而自然秩序的重建能力更是判断一位建筑师修行高低的依据,这不得不提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建筑位于京都滋贺县的自然保护区内,为了在解决建筑进入方式的同时符合当地的自然保护法,建筑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策略:

 

我介绍年轻时读过的《桃花源记》的故事,它给了我很好的构思,在这里可以做到的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指的并不是天堂,而是另外的世界。

 

虽然是在非常特别的土地上进行了建设计划,但是你们并不希望大幅度地改变那片土地,而是希望保持它原来的面貌……因此把美术馆大部分的建筑物埋藏在地下的想法浮现在我的脑海。这样一来,不仅对展示本身非常有利,作品的存放也很便利。

——《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工作》

 

美秀美术馆 摄影:张成燊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最终形成了“自然-隧道-桥-建筑”的空间序列,序列之间没有严格的空间界定,而是彼此相融,自然与建筑,说不清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采用类似设计策略的是Pola美术馆,为了保护箱根的自然景观,建筑在地上的高度被控制在8米以内,大部分的体量则被置于地下。且在项目之初,团队耗费了1年的时间对场地的植物进行细致的调查,最终才得以确定建筑的位置。

 

Pola美术馆 摄影:历有为

通过一座栈桥,便是美术馆的入口,入口以玻璃为主,十分轻透,几乎消减了大体量建筑对自然场地的影响。乘坐扶手电梯到达地下的各个展厅。光与小塜山的斑斑绿意从玻璃天窗直泻而下,通过四层的吹拔空间,一直到达最底层的大厅。在这里,自然的演进、时节的更替、光影的变幻全都以一种柔和的方式介入建筑,光是流动的空间,自然是被装裱的艺术。

 

除此之外,铃木大拙馆富有禅意的空间设计亦让人回味无穷。自然与建筑是一场被精心策划的戏剧。水中泛起的涟漪、从断墙伸出的亲水平台等,都是被安插在剧本里的重要对话。随着路径寻索一把可以驻足凝神的椅子,在阳光浸满的午日,细细品味建筑这壶茶。

 

铃木大拙馆 摄影:肖韵霖
铃木大拙馆 摄影:肖韵霖

岐阜媒体中心连绵起伏的木构屋顶;

 

岐阜媒体中心 摄影:肖韵霖

KAIT工房由305根柱子组成的白色森林;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 摄影:历有为

横滨码头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飘逸。

 

横滨码头 摄影:历有为

自然与建筑的关系,用照片和文字都难以表达当中带给观者的多重体验,唯有亲临现场才有更真切的感悟,光与空气缺一不可。

 

白川乡合影 摄影:历有为

 

日本的都市性

视线回到都市,此行起始于大阪,结束于东京,这两个日本的现代城市都因其土地产权的高度私有化,而呈现极为丰富的街道界面,规划的痕迹被隐匿到更高层级的城市功能布局与联系上。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生硬的堆砌,行走其间,视线内所有的“个性”都被有序地铺排开来,时而放大,时而缩小,恍惚间,忘却了时间与方向。

 

东京街景 摄影:张成燊(上),历有为(中、下)

而原广司设计的京都火车站正是一个日本都市元素的集合体,设计没有选择沿袭惯有的空间逻辑与尺度,或顺应京都古都的气质。密挤的空间感、来往穿梭的电车、冰冷的色调及在其间跳脱的霓虹灯、街道与形形色色的商铺,在垂直方向上交错叠加,形成60米高的巨型空间,呈现了《隐形逻辑》中所谈到的“亚洲式拥挤文化”。

 

京都火车站 摄影:肖韵霖

源于建筑师的居住经验,山谷状的空间构造是原广司惯用的设计手法。我们随学术领队钱强悠缓地到达“山体”的各个平台,试图从更广的视角捕获其内在的组织方式。“事件”在我们行走的沿线上堆叠转换,多重的空间层次也随视野的提升不断地被展开,材质的对比、空间的错位,形成难以预料的多维空间效果,唤醒和刺激我们身体的多种感官。正如原广司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建筑不是设计形态,而是设计事件。

 

夜,则是另一幅更为迷幻的景象……

 

京都火车站 摄影:肖韵霖

 

这一路,我们游走往返于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看到建筑师对待自然的多面性,亦感受到摩登都市不同维度的冲击力。而更可贵的是,同行者们不同角度的思考与分享,我们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建筑,看待文化……聚散终有时,后会亦有期,感谢一路同行的你们。

横滨码头合影 摄影:历有为
轻井泽千住博美术馆合影 摄影:肖韵霖


本文版权归有方空间所有,转载请联系有方新媒体中心。

关键词:
旅行现场
0
参与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建筑师在做什么
建筑师访谈
建筑讲座
有方招聘
行走中的建筑学
项目
视频
订阅有方最新资讯
投稿

*注意:

1. 邮件标题及资料包请以“新作/视频投稿-项目名称-设计单位”格式命名;

2. 由于媒体中心每日接收投稿数量较多,发送资料前请确认项目基本信息、文图资料准确无误。接受投稿后,不做原始资料的改动;

3. 若投稿方已于自有平台进行发布且设置“原创”,请提前开设好白名单(有方空间账号:youfang502;Space内外账号:designall),并设置好“可转载、不显示转载来源”两项。

请将填写后的表格与以上资料,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尽量避免使用网易邮箱的附件功能。